景觀人的老街漫遊-東港老街-東港當舖

2020-09-10

 或許在台灣老街的概念過度氾濫,但這樣一個兼具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卻值得認真對待與反思。老街不應該都用同一種思維思考,類似的文化背景在不同區域配合不同的經濟活動與不同群體的混合交流,終將形成自有的特殊文化。

東港或許對大部分人而言並不陌生,或許你曾經因為到訪小琉球而路過此地,或許你因為環島或前往墾丁的途中路過選擇海鮮充飢,也許只是因為東隆宮、迎王、美食而直奔此地。似乎這是一個不算冷門的地方,也有著自己還未衰退的模式,小而美的特色卻因為地處遙遠的屏東而鮮少成為熱門景點榜單。魚獲與延伸的加工產業,及小琉球觀光產業的經濟模式,或許也讓外界遺忘這是一個上了年紀的社區,還用著舊有的生活模式努力生存。而處於網路時代與青年返鄉熱潮當中的東港,開始思考自身轉型的策略,這也是少數吸引個人思辨老街議題的關鍵因素。

在地自覺的力量

外人看不見的衰退與看似熱絡的人潮是在地發展的希望,這不外乎老街發展的雛形,畢竟淪落至缺乏活力的老社區就只能坐等市政都市更新計劃。而市政規劃帶來的BOT開發已經為東港上了寶貴的課,經驗不佳等各類因素造成今日近乎荒城的大鵬灣風景區就是近在眼前的例子。對在地人而言,這是一塊有景點無法到達的地方,除了竟有還有魅力的台灣唯一開啟橋-大鵬灣跨海大橋與週末灣內遊船配鮮蚵看夕陽與開僑表演的活動。

Image for post
Image for post
大鵬灣跨海大橋開僑show

這樣的經驗讓東港人意識到應該藉由現有熱絡不絕的小琉球旅客,結合東港本身產業、美食與文化特色增加自身曝光度。境內形成數組導覽解說團隊,有針對東港文化與美食的團隊及針對風景區自然生態位主題的團隊。另,台灣廟宇文化榜上有名的東港迎王也出現轎班用文字與文物展示這傳統的歷史。這樣的文史保留、文化展示與自然生態保護的在地力量讓做過老街改造假議題的我深受感染的點,畢竟在還未帶來大量遊客前就能盤點並運作的老街模式是少有的案例,台灣已經透過老街模式活化太多社區,但也過度衝擊這些老街文化,大量導入老街意向的文化與餐飲,而原有的文化在逐步發現後已經快要回天乏術了。

東港特色文化

跟著在地人發現東港特色文化是這趟旅行的重點,首站毫無疑問的就是在地人引以為傲的文化特色--東隆宮與迎王祭典。東港3年一會的祭典是在地人重視無比的節慶,從“ 過年可以不用回來,但迎王期間,一定要抽空回來。”這句流傳於東港人之間的一句話,就不難理解東港人願意辭職回家過迎王祭典與一定要先介紹這文化的原因。老街遊走沿路聽著東港各種特色美食的背景故事與在地發展的歷程,從東隆宮起始的迎王背景介紹到最後一站有轎班自主設立的迎王博物館,基本上滿足了我想深入體會台灣宗教文化的慾望,體驗了一場或許連現場參與都無法達到的文化體驗。作為導覽員第一位遇到的外國人,對於台語初階能完整聆聽轎班總幹事的解說讓大家驚訝不已,也成為導覽員另一種成就,願意加碼帶我們看見逐漸消失於台灣全區卻在東港異常繁盛的柑仔店。

Image for post
Image for post
東港主要地標--東隆宮牌樓
Image for post
Image for post
迎王文物館裡
Image for post
Image for post
繁盛的柑仔店

華人區域的濃厚宗教色彩一般來源於為生的產業,東港除了擁有通往小琉球的港口,也有一個完整魚獲產業。在東港老街附近的沿海區域有觀光客碼頭、漁港、漁獲拍賣市場與漁產品直銷中心(華僑市場)共存的東港溪河口,也是東港最繁盛的區域。凌晨運作的拍賣市場與華僑市場組成一個有趣的共生關係,標榜新鮮漁獲的價廉物美美食聚集地,也是這趟旅程最熱鬧的區域。在華僑市場有幸品嘗號稱魚肉界和牛等級的鮪魚金三角肉,除了體驗入口即溶的完美油脂與肉的比例,讓還不足以成為饕客的我有點浪費美食。或許體驗東港小三寶這種在地美食比較親民。但在華僑市場的導覽,聽著導覽員介紹店家背景與東港大小三寶等的美食與相關故事,不難發現漁業在東港保存的如此完整,源自於漁獲幾乎已經融入他們的血液裡。

Image for post
Image for post
清晨的魚市(漁獲拍賣市場)
Image for post
Image for post
華僑市場裡的新鮮生魚肉櫃檯
Image for post
Image for post
福灣莊園巧克力結合在地櫻花蝦等食材開發出新形態的在地美食

東港老街的想象

一個晚上的老街漫遊了解東港在地的文化,一個早上的漁業與美食漫步品味了東港的特色美食。滿足了精神與飽足了腸胃之餘,老街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或許就是建築設計與女兒墻上各商家的標識,這也是各老街能差異化的地方。但建築特色與在地歷史是最難傳承也最需要耗費人力與專業去解構的部分,單看大稻埕的歷史解構研究就不難發現其在老街收集的困難度,大稻埕也是時至今日才有較完整的傳去歷史建物的解構故事。民間導覽員難以完成口述歷史與建屋的整合,但吃飽喝足與宗教見聞不是容易帶回家與帶回日常的體驗,為獨可拍照平面化的建物才是容易配合歷史故事回到大部分人的生活分享的體驗。這也是部分文史體驗型遊客最想在古城區或老街中尋獲的回憶,尤其是文史或空間設計相關專業的人很愛的導覽行程。或許在地人司空見慣而遺忘了它們的存在,但歷史建物才是地域性的有型文化遺產。

Image for post
Image for post
老街一角之如何讓建築述說歷史,東港隨處可見有“醫”字眼的建築

或許得力於市政早期努力發展東港觀光的風景區計劃於黑鮪魚季計劃,但失利於地處遙遠的國境之南,讓東港在發現文化與未被觀光產業完全破壞之際有了在地文化的認可。比起文化之都的台南或分佈各縣市的老街空有文化與美食,卻難以認真發展文化旅遊,步入發觀光財的思維陷阱裡;東港在地人有著逐漸沒落的恐慌與希望再次被看見的渴望,也體驗過缺乏規劃的發展衝擊,在地人配合返鄉帶來的有識之士合作用更好的發展模式帶動文史與觀光的結合。或許有不同季節到東港都有不同故事可聽的旅遊策略,結合逐漸普及的一日雙城交通策略,東港值得高屏居民以外的遊客關注,但完整的旅遊策略來自於完整的文化認知與產業定位。想到東港想到迎王是文化體驗;想到東港想到海鮮漁獲是美食、產業與歷史的體驗;想到東港想到生態或許是另一條結合風景區與漁業文化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