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君立:話說從前:當鋪的歷史

2020-07-13

【大紀元2014年07月18日訊】對現代人來說,銀行是極其重要的行業。不用說企業,就是普通人,在生活中也是離不開銀行的。

具有存款、貸款、匯兌、儲蓄及信用中介功能的現代銀行誕生於歐洲,是隨著資本主義一起出現的。銀行拉丁文Banca的原意為長凳,代指早期意大利的貨幣貨幣兌換商。世界上最早的銀行是1580年成立的威尼斯銀行,隨後西歐成為現代銀行的發源地。工業革命之後,銀行隨著歐洲的殖民擴張遍佈全世界,成為現代商業文化的典型象徵。

就中國而言,「銀行」在古代是指經營金銀等貴重金屬及其製品的店舖,有時也叫「金銀行」,屬於「三十六行」之一。比如南宋時期的建康(今南京)城內,不僅有紗市、鹽市、牛馬市,也有花行、雞行和銀行,甚至還出現了「銀行」一條街,類似現在的專業市場。

銀行作為存貸款的商業金融機構,在中國古代一般叫做「票號」或「錢莊」,其服務對像以大客戶和官府為主。對一般普通民眾而言,可提供日常性的存款與貸款服務的銀行其實是典當行。與銀行的歷史相比,典當行的歷史要久遠得多;在中國相當長的時期內,典當行一直扮演著「銀行」的角色,或者可以說,典當行就是中國古人的銀行。

典當是人類社會最古老的行業之一,甚至說,只要有了金錢,典當就出現了。特別是在中國,早在二三千年前,典當就已經存在。典當最早叫做「質」,東漢時代的《說文解字》中,對「質」的解釋是「以物相贅」,對「贅」的解釋是「以物質錢」。秦漢之前,中國以貝為貨幣,僅從字形上,就可見「質」和「贅」都與貨幣相關。

中國雖然有著豐富的歷史傳統,但關於古代平民的生活,特別是日常經濟的記錄卻非常少。對今天的人們來說,要瞭解古人的生活歷史,只能從一些片言碎語中尋覓推測。西漢劉歆的《西京雜記》中記載:「司馬相如初與卓文君還成都,居貧愁懣,以所著鷫□裘就市人陽昌貰酒,與文君為飲。」《說文》中解釋,「貰,貸也。」這段「典鷫□之裘」的故事已經成為千古佳話,陽昌無疑算是最早的典當業名人了。《後漢書•劉虞傳》記載:「虞所賁賞典當胡夷。」這是「典當」二字最早見於史冊。進入南北朝之後,關於典當業的記載非常詳細和廣泛,以至於有人認為典當由此起源。

有一點可以確定,即使中國很早就已經有了典當業,但到了南北朝時期,這一行業更加發達和繁榮,成為社會經濟的一種主流產業。《南史•甄法崇傳》中記載,甄彬「嚐以一束苧就州長沙寺質錢,後贖苧還,於苧中得五兩金,以手巾裹之。彬得,送還寺庫」。《梁書•庾詵傳》中記載:「鄰人有被誣為盜者,被治劾,妄款,詵矜之,乃以書質錢二萬,令門生詐為其親,代之酬備。」所謂「寺庫」,就是寺院經營的典當行。典當的物品從珍貴的賞賜、書籍,乃至一束麻。

在中國歷史上,南北朝是一個罕見的宗教時代,從遺留至今的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雲岡石窟等珍貴的佛教造像,可以想像佛教曾經的鼎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據說僅建康(今南京)一地,就有佛教寺院500餘所。無論從社會地位還是經濟地位,佛教寺院都達到空前絕後的程度。這些寺院除擁有無數田產和大量農奴,再加上皇家的賞賜和社會各界的捐贈,一時之間成為財富最為聚集的地方。所以有「十分天下之財,而佛有七八」之說。

寺院本身作為宗教機構,慈善為本,這些財富之所以能聚集,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寺院有扶危救困的責任。寺院設立「質庫」,就是發放貸款,以救濟民眾。事實上,歐洲的典當業也是由教會發起的,如果再向前追溯,公元前2000年的巴比倫寺廟、公元前675年的羅馬埃西利亞寺院、公元前500年的希臘寺廟,也都有經營保管金銀、收付利息、發放貸款的機構。

進入盛唐之後,工商業得到長足發展,寺院經營的典當業更加繁榮。《兩唐新紀》記載:「貞觀之後,錢帛金繡,積聚不可勝計。常使各僧監藏,供天下伽藍修理。燕、涼、蜀、趙,鹹來取給。每日所出,亦不勝數。或有舉便,亦不作文約,但往至期還送而已。」唐中後期的滅佛運動嚴重打擊了寺院經濟,典當行擺脫了寺院的壟斷,逐漸社會化,由此成為中國古代社會最為核心的金融行業。在當時200多個商業行業中,最大的行業就是典當業,甚至連政府也涉足其中,以公款(「官本」)開辦典當行。

唐代的典當也也稱「僦櫃」,《資治通鑒》的解釋是,「民間以物質錢,異時贖出,於母錢外復還子錢。」由於經營典當行的富商不僅資金雄厚,而且擁有可靠的信用,因此除典當業務外,一般還接受存款,貸款,以及儲存保管業務。從服務功能來說,基本與現代銀行類似。現代銀行一般以存貸款為主,而古代典當行則以抵押貸款為主;相對而言,典當行的服務對像更加偏重於普通家庭。用現代話語來說,典當行的主營業務就是小額抵押貸款。一般農民的抵押物以農產品為主,城市居民的抵押物以金銀飾物和衣服等家用品為主。

典當行與銀行的共同之處是都以存貸款利息差來營利。貞觀年間,時任宰相的房玄齡奉命撰寫的《唐律疏義》規定,「凡質舉之例,收予不得逾五分,出息過其倍;若回利充本(復利),官不理。」即規定存款利息為5%,貸款利息為10%,不許利上滾利。開元二十年,唐玄宗下詔:「今後天下放債收息,私人只許四分,官本五分。」

安史之亂後,國庫空虛,政府不得不向民間借貸。「德宗建中三年,又括僦櫃錢」。從唐朝開始,典當業的發展已經介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杜甫寫詩「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白居易寫詩「典桑賣地納官租,明年衣食將何如」。典當行裡上演著多少人間悲喜劇。

宋朝達到中國古代社會的巔峰狀態,無論是政治、科技還是經濟、文化,都是空前絕後的。作為金融業的最大創新,這一時期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時間是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宋代的城市化水平已經達到相當高的程度,因此典當行業也比唐代更加興盛,數量更多。在《清明上河圖》中,就畫有一處掛著當鋪招牌的典當行。南宋政府進一步加大對經濟的促進力度,高宗下詔:凡開設典當者得授以朝奉郎官銜,躋身仕版,並免除捐稅徭役。「朝奉」從此便成為人們對典當從業者的尊稱。典當業的地位是如此重要。以至於連衣服也不同於普通商人。《東京夢華錄》記載:「其士農工商諸行百戶,衣裝各有本色……質庫掌事即著皂衫角帶、不頂帽之類。」

明清時代,隨著徽商、陝商、晉商等商幫的興起,典當業成為最熱門的行業,遍佈通都大邑。特別是徽商和晉商,有「無當不徽」和「無西不成當」之說。《明實錄》記載:「今徽商開當,遍於江北,貲數千金,課無十兩,見在河南省計汪克等二百十三家。」就典當業總體而言,南方以徽商為主,北方以晉商為主。